Vinyl Collection / Sunna
Museum of Emotion / Yi-Hsien Tseng

這個下沉的基地
我認為它是離開城市的邊界
也是與冥界的交界
於是我思考它是種對生活的逃避
抑或是種對生命的探索
兩者都是我們對於現實的詮釋
而故事就是乘載我們去追尋現實的工具
我想寫一篇逃離台南城市到城市邊界的故事
並轉化到我的空間體驗
讓人沉浸於故事的儀式中


連接生命與死亡的軸 是河道的延伸
垂直河道的軸 與自然互動
和動線的軸 穿過
空間比例安排是經典電影的三幕式架構
以30、70、20分鐘的比例呈現空間體驗
故事是透過情緒衝突的堆疊進而推進
空間安排上人的情緒是正負正負的不斷變換
在城市 身體 意識 自然 之間轉替
創造出 逃離 回憶 現實 三個主題

SUBJECT & BACKGROUND
基地中有很明顯的主體 背景關係
秩序 焦點 堆疊 陰影
創造視覺盲點
讓我的建築某些部分藏在焦點之外






接著進入黑暗 情緒轉換
去除視覺 用聽 嗅 觸來感受
新開的通道在原先的水道旁
開口感受水通過水道的回音
腳步聲 說話聲在這被放大 混凝土的觸感
在這裡人感受到的是自身的身體機能
第一幕
鋪敘 入口 地點 家
台南老屋記憶 是一個貼近生活尺度的入口
乎有乎無的陽光透過樹冠進入
樹冠也延伸進開口 觸手可擊
讓人以感受不到下沉的方式 緩慢下降




展間 是台南小巷中破碎的空間體驗
透過上方錯位的開口與結構
讓光線以不規則方式進入
而與自然的距離呈現模糊 忽遠忽近
只能透過聲音與光線反射得知
隨著展間逐漸上升 緩慢來到水面之間
卻離水越來越遠 達到一種失落
第二幕
觸發事件 大廳與展間 地點 城市中心
促使逃離的動機 喚起城市記憶
光線在下方呈現有如城市街廓
與人們零碎編織的活動行為對比
有如現況的城市系統投影在台南過去的街道記憶
人們在這 社交 等待 移動



第四幕
高潮 重返地表 地點 城市邊界外的鄉野
延伸到純粹的碗狀空間
周圍圍繞著原先基地上的樹林
遮蓋掉大多的干擾
人可以輕鬆的坐躺在圓碗中
靜下心重新整理 轉而思考內在
第三幕
高潮前的寧靜 地景之間 地點 城市邊界
隻身一人上升走進水面
視野裡只有純粹的水道
與兩側的樹林延伸至無止境
讓人感受並回憶曾經在鄉野間的經驗

結局
重返現實 上升 面對城市
在這裡他才會看見了這塊基地原先的樣貌
也終於看見原先被藏在地景中的建築空間
透過軸線的引導
從自然的地景中慢慢走回城市
經過原先的路線的上方
並延伸嵌入陣列矩陣
人們起初不知道這是原先大廳的上方
他們觀察下方的人走在光所產生的街廓中
所體驗到是這種非現實的城市記



Project gallery
設計者:曾譯賢
指導老師:辛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