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yl Collection / Sunna
Uprating / Shi-Jie Yang

「增感」,是底片顯影的手法,一般顯影底片藥水需要浸泡10分30秒。若希望最後的Iso值提高,可以將時間切分,多浸泡每三分鐘Iso會增感一格,而增感後的影像對比和顆粒感都會增加。


此次設計我從在基地上觀察到的reference開始,首先是沿著林森路的綠帶串接,以及在基地內視線上面對長榮路側是穿透的,但林森路側卻被宿舍群及故居阻擋。接著從教職員宿舍工程圖可以發現宿舍群舊有的矩陣元素。因此我從這些觀察中擷取元素去發展設計概念。
接下來再思考program的同時,我主觀的繪製一張概念圖,紅色方塊為周遭量體的包圍感,從左至右是逐漸分散,但面對東寧路側卻被圍牆隔離。上下兩張圖則是周圍量體對視覺產生的壓迫感,所以我希望在遠景的學盧和近景的宿舍可以藉由設計手法達成視線上的緩衝和轉換。
對於緩衝與漸進,我想用底片顯影的概念說明,一般顯影藥水需要浸泡10分30秒當我希望底片最後iso提高,將10分30秒切分,每三分鐘iso會增感一格。
而我所導入program是影像中心,包含靜態與動態攝影,內容主要提供給成大學生,有攝影棚、暗房、影像修復和處存空間、影廳等。

因為東寧路的資訊量和速度非常大,我將舊宿舍群地面層部分打破圍籬,讓動線和視線穿透,並藉由柱列和原老屋牆體達成緩衝。而舊宿舍群一樓部分作為開放空間讓東寧公園軸帶進入,一般民眾可以往內移動。
再來是學生的部分,導入成大動態影像創作社和攝影社,我將學生使用的部分安排在西側,鄰近自強校區及上方宿舍一期。量體從西到東由大量體延伸到碎化的小量體,而兩邊量體藉由移動軸串接,我將功能性的部分安排在移動軸的兩側,去回應動態與靜態影像的對比。

舊宿舍群與新置入空間的關係,我將最東側宿舍拆除,作為面林森路的新入口,而中間宿舍僅保留一樓牆體部分導引動線。最西側宿舍則是保留雙拼右邊的部分,讓舊有建築形式能被保存。
而面對東寧側的立面以第二層半透明皮層讓老屋部分可以被閱讀,也重塑校園邊界與都市的交界面。


Project gallery
設計者:楊士玠
指導老師:龔柏閔